一個行業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引導,就拿生活服務業來說也不例外,在2016年和2017年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地方都推出了相關的政策,那我們就來回顧一下: 2016年11月1日,商務部、民政部、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質檢總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電子商務進社區促進居民便利消費的意見》 發展社區電子商務,是推動社區商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式,是完善城鄉社區服務體系的重要任務,有利于適應和滿足居民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對擴大消費、提高居民生活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力爭到2020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社區商業綜合服務體系,服務水平明顯提高,居民生活服務需求基本可以在“一刻鐘”社區生活服務圈內得到滿足,形成一批具有帶動引領作用的示范社區。 (一)改善社區人居。完善城鄉社區基礎設施,建立健全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的投資、建設、運行、管護和綜合利用機制。 (二)加快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將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按照每百戶居民擁有綜合服務設施面積不低于30平方米的標準,以新建、、購買、項目配套和整合共享等形式,逐步實現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全覆蓋。 (三)優化社區資源配置。組織開展城鄉社區規劃編制試點,落實城市總體規劃要求,加強與控制性詳細規劃、村莊規劃銜接;發揮社區規劃專業人才作用,廣泛吸納居民群眾參與,科學確定社區發展項目、建設任務和資源需求。 (四)推進社區減負增效。依據社區工作事項清單建立社區工作事項準入制度,應當由基層履行的職責,不得要求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承擔,不得將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作為行政執法、拆遷拆違、整治、城市管理、招商引資等事項的責任主體;依法需要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協助的工作事項,應當為其提供經費和必要工作條件。 (五)改進社區物業服務管理。加強社區黨組織、社區居民委員會對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服務企業的指導和監督,建立健全社區黨組織、社區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服務企業議事協調機制。 居民生活服務業主要包括餐飲、住宿、家政、洗染、沐浴、美容美發、家電維修、人像攝影等行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行業,對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促就業具有重要意義。據測算,我國居民生活服務業營業收入已超過5萬億元,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其中2016年1-11月全國餐飲收入32447億元,同比增長10.8%。從整體上看,我國居民生活服務消費快速增長、服務供給日益豐富、服務方式不斷創新、服務質量穩步提升,但同時存在總量不足、結構不優、質量不高、負擔過重等問題。 以上是2016-2017年國家層面的政策,在此之前其實國家也發布過一些關于生活服務業的政策,我們來回顧下: 積極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有利于擴大政務信息共享,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增政運行效能,推動基層向服務型轉型;有利于減輕社區組織的工作負擔,改善社區組織的工作條件,優化社區自治,提升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有利于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均等供給,改進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方式,拓展社區服務內容和領域,為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社區服務體系打下良好基礎。實踐證明,加強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能夠有效解決社區信息化統籌規劃薄弱、建設經費投入分散、跨部門業務協同和信息共享不足等長期制約社區信息化發展的瓶頸問題。 信息惠民工程實施的重點是解決社保、醫療、教育、養老、就業、公共安全、食品藥品安全、社區服務、家庭服務等九大領域突出問題,各行業主管部門要發揮業務指導作用,要圍繞解決各領域民生服務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制約因素,注重體制機制和政策制度創新,要以推動跨層級、跨部門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為抓手,促進公共服務的多方協同合作、資源共享、制度對接。 實踐證明,推行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是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加快服務業發展、引導有效需求的重要途徑,對于深化社會領域,推動職能轉變,整合利用社會資源,增強參與意識,激發經濟社會活力,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效率,都具有重要意義。地方各級人民要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因地制宜、積極穩妥地推進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工作,不斷創新和完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加快建設服務型。 以上都是國家層面發布的一些關于生活服務行業的相關政策,那么隨后各地方根據實際情況也在當地發布了相關的地方文件,的推動加快了行業的發展,而生活服務行業又是民生問題,涉及到老百姓的醫食住行的基礎生活需求,必將更加重視,相信在2018年國家必然在政策上給予更多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