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家小妹讓我欲罷不能 2005年,一家日本雜貨店“無印良品MUJI”來到中國,這個主打“簡單、好用”的家居生活店在當時看起來非常特別、另類,代表一了種極簡生活方式,影響了很多人,即使你不曾買過無印良品,但一定聽過,那種別樣的日式性冷淡風顯得內斂卻不羈。 此后無印良品店一風生水起,快速擴張,各大購物中心店鋪越開越多,但距離中國消費者卻越來越遠。 第二季度財據也不好看。在今年二季度,無印良品中國市場同店銷售出現下跌,可比銷售錄得2.2%的跌幅。即使經歷了9次降價調整,但頹勢卻難以,且在不斷加劇。 也許,離開了原研哉的無印良品,已經不再犀利,面對中國消費市場悄然發生著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無印良品疲態已顯。隨著本土零售新的崛起,無印良品們或許該好好考慮下半場如何上陣了,尤其是在零售正當紅的中國市場。 新零售,無疑是近兩年來最大的風口,巨頭和新人們都趨之若鶩,玩家越來越多,阿里、騰訊、京東、小米、網易等紛紛布局線下零售。實體零售企業則從線下擴張,和無印良品同屬家居領域的新零售黑馬NOME諾米家居、長期低調開店的海瀾之家、快時尚男裝KM等大批新零售玩家,快速攻城拔寨,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將店鋪開遍了中國。 與無印良品的萎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本土家居零售業正在異軍突起。從2017年陳浩在廣州創辦NOME,去年八月份在中國開出第一家店以來,這個家居零售新幾乎是坐著火箭上來的,今年9-10月,兩個月就有150家新店開出來,創下了中國家居零售業擴張速度之最。 NOME的門店和MUJI的選址思維如出一轍,都是在大型的購物中心,和進入中國市場是三年的在位競爭者硬碰硬短兵相接,并不多見,陳浩似乎胸有成竹。NOME原本今年300家的開店計劃,十月份已經完成,年底更是會突破四百家。在中國最頂尖的購物中心,NOME的門店忽如一夜春風來,MUJI從半程領先,到今天已被NOME甩下幾個身位。NOME所在的家居零售業,根本看不到實體經濟受到影響,增長放緩的跡象,更沒有在民營企業頭上的信心陰云。 1983年,無印良品在東京青山開設第一家旗艦店,沒有品牌,沒有標志,這種寡淡的審美和需求偏好,在中產階級群體中迅速走俏。這個以平價立身的大眾品牌,來到中國后,搖身一變,走起了中高端線,定價上自然也不低,遠遠高出了日本國內的價格,有的產品價格甚至是日本的數倍。當產品價值無法支撐起高昂的價格,降價無可避免。 近年來,家居零售業正在發生“悄無聲息的變化”,國內不少實體企業、精品超市等紛紛抓住消費趨勢,將店鋪升級為簡約、時尚的新形態門店,產品在設計感、品質、價格等方面不斷刷新。面對競品的蠶食,伴隨著老一代設計大師離場,強調設計的無印良品,顏值并非不“帥”,而是“帥得不明顯”,沒有價值的注入,只好靠價格牌勉力強撐,通過硬拼價格來守陣,雖然4年連續降價9次,但仍與國內的家居后起之秀們段位相去甚遠。 為何無印良品節節敗退的時候,陳浩創辦的NOME諾米家居卻能一日千里,如火如荼?同樣是設計驅動,區別于MUJI的性冷淡風,諾米選擇了同樣簡約,但卻繽紛的北歐風格。陳浩更是將NOME的設計研發中心建在了全球家居設計的高地,設計師+中國供應鏈,品牌+零售的縱向一體化商業模式,中國企業整合全球設計資源、整合中國頂尖的供應鏈資源,這種全新的打法,無疑是NOME快速崛起的制勝法寶,也為中國的創業企業快速崛起,摸索出一條新的子。 陳浩創辦NOME剛剛一年時間,已經獲得今日資本、紅杉資本共計4.1億元的融資,在中國市場讓MUJI們感受到莫大的壓力。自2017年8月開出第一家店,NOME今年的全國開店數量將突破400家,仍在以月均四十家以上的速度增長。 NOME創下了中國家居零售企業的開店奇跡,被業界稱為中國家居新零售的最大黑馬。 除了要面對NOME們線下門店的步步緊逼,無印良品受到的小米有品、網易嚴選等精品電商的擠壓也是壓力山大,逼得這家日本家居企業在今年夏天將業務搬上了京東,希望在線上尋找出。分析人士指出,要在中國家居市場下去并不容易,強手太多。雖然市場很大、賽道很寬,但是對手個個武功高強,稍有閃失就會陷于失地失勢,無印良品一直清高地食老本,身段不夠靈活,或許會被后來者們! 在貿易摩擦、股市低迷的大背景下,拉動消費是國家刺激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市場從來是“危”“機”并舉。無論是互聯網企業,還是新興實體企業,只要抓住機會,勇于創新,整合全球資源,敢于與跨國企業共舞,這個時候孕育的機會,或許才是“秋日勝春朝”的大機會。 阿里和騰訊尋求收購進入實體零售,小米已經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線下門店擴張,網易嚴選也已入列。線下實體店起家的NOME諾米家居,計劃明年在中國新開500店,陳浩希望在它誕生后的第二年沖擊五十個億的營業規模。 當下的年輕消費者,開始那道穩固的品牌鏈,開始追求審美、品質與價格的和諧,這與無印良品在日本創立之初何其相似,其所開創的“無印”(NO LOGO)風潮至今方興未艾。只不過今天,無印良品們這一次,從NO LOGO已變身為LOGO,從沒有品牌到今天身披品牌的“在位者”,而NOME和喜茶的年輕人們,找到了新的玩法,開始扮演原有市場秩序的者或溶解者。
|